92 lines
3.2 KiB
Markdown
Executable File
92 lines
3.2 KiB
Markdown
Executable File
**一、景好**
|
||
这里是山东
|
||
山河相拥,韵味无穷
|
||
既有高山的沉稳
|
||
亦有大河的壮阔
|
||
中部山地突起,泰山雄踞
|
||
黄河自西而来,横穿平原
|
||
"会当凌绝顶,一览众山小"
|
||
从25亿年前浮出海面的群岛,到3000万年前剧烈隆起的造山
|
||
从东夷人渔猎农耕的庇护地,到黄帝柴望祭天的至高点
|
||
泰山一路向上,崛起于华北平原,屹立在齐鲁大地
|
||
"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,奔流到海不复回"
|
||
一条大河,架起了中华民族的文明脊梁
|
||
一条根脉。延续着炎黄子孙的精神魂魄
|
||
黄河一路向东,浩浩汤汤,跃身融入三面环陆的渤海
|
||
**二、历史文化好**
|
||
这里是山东
|
||
根深源远、得天独厚
|
||
山东流淌着华夏文明最古老的血液
|
||
黄河文明与海洋文明在这里水乳交融
|
||
山东的文化
|
||
镌刻在雄伟泰山的摩崖石刻上
|
||
珍藏在曲阜"三孔"的古建形制下
|
||
蕴含在稷下学宫的遗风流韵中
|
||
记载于齐长城横亘的挺拔山脊里
|
||
题刻于孝堂山石祠的斑驳石壁间
|
||
回荡在解放阁唱响的不朽史诗中
|
||
这里是山东
|
||
圣贤辈出、文脉绵长
|
||
海岱之间的华夏儿女"冠带衣履天下"
|
||
以一份雍容儒雅的器度引得天下贤士联袂向往
|
||
文有孔子、孟子 武有孙子、孙膑
|
||
医有扁鹊 科有墨子 工有鲁班
|
||
农有贾思勰 诗有李攀龙
|
||
词有李清照、辛弃疾
|
||
书有王羲之、颜真卿
|
||
群星璀璨、名士咸集
|
||
诸子百家间不同的学说与观点在这里碰撞交锋
|
||
华夏文明思维的火花汇聚成一条浩瀚的银河
|
||
**三、资源好、经济好**
|
||
这里是山东
|
||
物华天宝、好品如云
|
||
齐鲁大地的水土,颇为肥美
|
||
山东是全国的"粮仓"和"菜篮子"
|
||
在泉水湖畔冲壶刚摘的日照绿茶
|
||
吃上一份充满五谷杂粮的香煎饼
|
||
菜里加的是盐田晒出的优质盐
|
||
桌边摆的是水灵灵的烟台苹果
|
||
自在,自在
|
||
这里是山东
|
||
稳中求进,人民幸福
|
||
都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
|
||
山东如同各科成绩都十分优秀的山东学生一般
|
||
在联合国划分的41个工业大类中
|
||
山东省是全国唯一一个拥有全部41个工业大类的省份
|
||
山东也是历来中国最为富庶的地方之一
|
||
从自给自足的农耕经济
|
||
到全球互联的海洋贸易
|
||
它经风历雨,始终屹立潮头
|
||
改革开放以来
|
||
山东国民生产总值,始终位列中国前三
|
||
**四、美食好、人好**
|
||
这里是山东
|
||
大快朵颐,开怀尽兴
|
||
八大菜系之首的鲁菜从这儿发源
|
||
枣庄的煎饼摊人头攒动
|
||
馋人的豆腐脑与呱嗒碰撞
|
||
菏泽羊肉汤隆重登场
|
||
配上壮馍、烧饼味道更香
|
||
济南人擅长烹制内陆山珍
|
||
青岛人则更喜欢嘬一口海味
|
||
淄博美食更是不用赘叙
|
||
滋养着一代代山东人的口福
|
||
这里是山东
|
||
好客山东,宾至如归
|
||
都说山东人豪爽
|
||
大块儿吃肉,大碗喝酒
|
||
巍巍泰山、汤汤黄河
|
||
勾勒出了山东大汉昂藏挺拔的脊梁
|
||
但山东人又是内秀的
|
||
当行走于如今山东各大城市
|
||
尤其是济南的大街小巷
|
||
总能听到一个无关年龄与性别的统一称呼:老师儿
|
||
尊师重教、尊老爱幼
|
||
这些发源自孔孟之乡的传统美德
|
||
早已超脱的地域的限制
|
||
融入了中华民族的血脉之中
|
||
在此回望山东
|
||
自有中华,它便在中心
|
||
脚沾泥土,手捧海水
|
||
行尊仁礼,心向苍穹
|